彝族医药是中华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以彝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为彝族地区人民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彝族医药是一个让多数人颇感陌生的词汇,但说到云南白药、排毒养颜胶囊这些中成药,很多人都知道。可你知道吗,这些知名度颇高的药均来自彝族医药。几千年来,彝医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沉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在彝族人民的世代繁衍生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21日,记者采访了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彝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沙学忠,了解古老彝医的现状与传承。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彝医事业

沙学忠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毕摩,懂得不少民间彝医治疗方法,他从小看父亲为当地人民诊疗疾病,深受影响,耳濡目染下对彝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萌生出要传承、创新彝族医药的想法。

2005年,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不断努力成立了凉山州彝医药研究所,当时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正是沙学忠。研究所刚成立,沙学忠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凉山各县,跋山涉水寻遍了数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彝族村寨,收集整理出了大量彝医相关的资料。

收集过程中沙学忠了解到,在云南有很多彝医的古籍,但从古至今凉山州的大部分彝医技术基本是靠口头形式来传承的,没有专门的书籍,所以一定要编撰出书籍,才能供下一代查阅、参考。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凉山彝族医药事业,沙学忠开始把彝医涉及到的相关药材、技术、单方都记录下来,为出版彝医书籍做准备。沙学忠说,最开始他不大会用电脑,别人花一小时写材料,他可能会用上几个小时,所以撰写的**本彝医书籍他用了5年时间。后来,陆续推出《彝族毕摩苏尼医药及适宜技术》《常用彝药及医疗技术》《彝医处方集》《简明医学术语彝汉双语手册》等书籍。

在《常用彝药及医疗技术》这本书中,记录了常见的彝药种类及用处,并详细记录了彝医目前所采用的六种主要治疗方法:拔吸术治疗颈腰椎病技术、烟熏法治疗牙痛技术、火疗法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挑刺法治疗脾胃病、滚蛋疗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火草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

其中,不仅有对传统治疗方式的继承,也有沙学忠的创新改进。以烟熏术为例,这是彝医古老的治疗牙痛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一块烧红的石块放入有彝药配方的器皿中,再盖上盖子。彝药被石块烫出的烟通过盖子上的胶管冒出,病人再将胶管对准口腔进行烟熏治疗。沙学忠说:“虽然烟熏术对于治疗口腔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传统的方法不仅麻烦,还不卫生。通过反复实验,研究所采用烟斗和一次性吸管代替,把配好的彝药装入特制的烟斗治疗器,点燃后将烟雾吸入口腔内治疗口腔疾病。这样一改不仅治疗效果更佳,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疗效独特的彝族医药

走进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彝医专科门诊,特色诊疗室设有彝医特色技术展示、体验、治疗区。患者、家属在治疗区接受治疗时能够看到火疗、滚蛋等一系列彝医药特色治疗方式和方法,感受彝医药浓厚氛围。此外,在彝医门诊室开展有彝医火疗法、火草灸、彝医拨吸术、彝药敷包等治疗,彝医药特色诊疗效果普遍受到患者好评。自彝医专科门诊开设以来,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很多,年就诊人数8千—1万,每年接受彝医技术治疗人次达5000以上。

那么,彝医药和中医药比,有何区别呢?沙学忠说:“中医和彝医都是运用中草药治病,区别在于文化背景不同、处方不同,还有少量彝医独有的药材,目前彝医中的常用药有22味植物药和11味动物药,其中很多药材都可以和中医共用、通用。”有彝药名的彝药,都能被称作彝药材,如接骨木、虎骨等药材都是古彝医爱用的药材。“和中医、藏医不同的是,药材的用法不同、组合方法不同、作用于人的身体的部位不同,疗效也就不同了。如一味药,使用植物的叶、茎、根、皮、果的不同,和其它药材搭配的配方不同,就会有差异。当然,基础理论也不同,中医讲究“阴阳”两极,彝医称“浊清”,也称“公母”;中医有“五行图”,彝医也有“八方位图”等。”

沙学忠介绍,近年来,彝医研究总结出了7项非常成熟的治疗技术,这7项治疗技术是:彝医火疗法、彝医火草灸、彝医拔吸术、彝医挑刺疗法、彝医滚蛋疗法、彝医烟熏疗法和彝医木姜子热熨术。目前,该医院彝医科就是利用这7项彝医术结合中医的一些治疗技术,为患者治疗胃病、肺病、肠道疾病,以及颈椎病、腰椎病、风湿关节炎等各种疾病。

以上7项技术均进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其中彝医火疗法和彝医火草疗法更是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目录。

近年来,为了在全州推广彝医,服务更多患者,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彝医科培训8个县内54所乡镇卫生院100余人,并在乡镇卫生院推广应用,每个技术完成1500例临床观察病历。2017年以来凉山州卫健委拨专项资金,每年培训2次共80—100人,培训人员有深度贫困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和9所县中彝医院医务人员。

下一步,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口,大力支持彝医药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培养更多彝族医药学的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传承人,以进一步推动和提高凉山州医疗服务水平。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民族医药,医院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医(民族医)药发展,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和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加快带动全州九个彝族聚居县中彝医医院发展,推动彝族药用植物的栽培和彝药制剂研发工作。

相关链接:

为了彝医学的传承发展,沙学忠和凉山州彝族医药研究所的同事们奋斗了18年,从多年的研究及行医过程中,不断收集总结积累经验,为了治疗疑难、常见病,让众多患者重获健康,传承创新出了7项彝医治疗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和完整的治疗体系。

彝医火疗法:该技术是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先将彝药配方药喷晒于治疗部位,盖上湿纱布再喷药酒于纱布上,用打火机点燃,至病人不能耐受高温时,熄灭燃烧的纱布,待一分钟后,可反复操作3—5次,治疗部位皮肤潮红效果**,起到活血化瘀、止痛作用的一种方法。

彝医火草灸:该技术在彝族民间流传200多年,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是传统甚广特色技术,后经凉山州彝族医药研究所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火草以凉山地区(乌蒙山地区)特有的火草为原材料,经特殊工艺制作成火草绒或草灸条。用火点燃火草灸条一端对准选定部位进行施灸,或者把火草灸条切成长为1cm左右的2—3节,两端点燃后放入彝医火草灸盒内盖上,然后置于选定的部位施灸。起到祛风止痒、暖胃、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消肿散结、消疮毒、活血止血、止痛、缓急除麻木等作用。

彝医拔吸术:该技术是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用独特的彝药与竹筒同煮,将煮热的竹筒吸附在疼痛的部位,起到止痛、拔毒、吸脓、拔出淤血的作用。

彝医挑刺疗法:该技术是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用特制的挑刺针挑断所选穴位皮下筋膜的一种方法。

彝医滚蛋疗法:该技术是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用独特的彝药配方与鸡蛋同煮,取煮制好的温热鸡蛋在治疗部位反复滚动热,起到退热及散瘀治病作用。

彝医烟熏疗法:该技术是收集彝族民间特色技术改进而成,用独特的彝药配方装入特制的烟斗治疗器,点燃后将烟雾吸入口腔内烟熏治疗口腔疾病的一种方法。

彝医木姜子热熨术:选彝族民间常用的彝药木姜子,用药袋包好,利用加热装置加热后,放在人体选定的部位上,旋转移动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以上7项技术均进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其中彝医火疗法和彝医火草疗法更是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目录。文/图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恒)

杨恒
凉报全媒记者

发布数:146

粉丝数:78

编辑:蔡悦责编:曹澜来源:凉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