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央视CCTV-13新闻频道
朝闻天下栏目播出
《端午佳节话非遗·“火”起来的非遗》
聚焦传承了上千年的非遗——楚雄彝绣
让我们跟着镜头
看看这千年非遗是如何“火”出圈的
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这里有句话叫“十里不同天,隔山不同服”,说的就是彝绣的丰富与多样。

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与几条彩线完美融合,就幻化成为五彩缤纷、包罗万象的图案,这就是彝绣。

彝绣传承人 张丽琼:这一套彝族服饰,有100多年了,它是清代末年土司夫人的礼服。它整套服饰都是丝绸制作出来的,裙子就是彝族最有代表性的百褶裙,非常轻盈。

每一个彝家女子,从小就跟着妈妈学习刺绣,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都化成一针一线。山川湖海、日月繁星、生产劳作、歌舞打跳……看见什么,喜欢什么,就绣什么。

彝绣传承人 张丽琼:这个是我们彝族的肚兜,是彝族小姑娘送给彝族小伙子的定情物。它上面有很多现在已经失传的刺绣针法,像贴布绣、长针绣、平针绣。

这样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不仅在博物馆里能见到,我们日常生活也能用得上。比如在楚雄特产店里销售的成衣、丝巾、背包,都是纯手工绣出来的,销售非常火爆。
当地的彝绣传承人们特别忙,像这样的绣品,有些得提前一个多月预定。

每一批绣品,金瑞瑞都会亲自把关。作为楚雄彝绣传承人,在她看来,对技巧和品质的尊重,是彝绣能够传承上千年的根本原因。她告诉记者,楚雄彝绣有70多种针法,每一件绣品,都是一次潜心创作的过程。
彝绣传承人 金瑞瑞:像这个是插针绣,像这个是打籽绣。它的针法都是有很多种。

大家发现,要想走向市场,产品质量和艺术品位都不能缺少。在楚雄彝绣传承人张丽琼看来,彝绣产品,不推陈出新不行,而丢失了本真的传统也不行。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性保护。

彝绣传承人 张丽琼: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做色彩的创新。
把传统文化的精美和时尚潮流的走向紧密结合,丝巾、皮包、配饰、伴手礼等一批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但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又出来了,就是价格。因为人力和时间成本高,彝绣产品在定价上,少则几百元,上则不封顶,凭什么打动消费者买单?

彝绣传承人 张丽琼:有的衣服我们可能要绣一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彝族服饰,一定是有收藏价值、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它是融合为一体的。
如今,彝绣这个非遗技艺不仅从绣品变成了商品,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幸福事业”。

彝绣传承人 金瑞瑞:它已经让更多的年轻妈妈在家里面“绣着花、唱着歌、背着娃、养好家”。

当地探索出台了保护条例,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年轻人才。
楚雄州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科科长 杨海丽:对于可以规模化生产的非遗,我们提倡生产性保护。适当引导非遗工艺加大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力度,推动产品开发向多元领域拓展,变成文化产品、时尚产品、潮流产品。

在楚雄州保护、传承和发展下
楚雄彝绣实现了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产业”
再到“指尖经济”的蝶变
小小绣花针
传承了千年彝绣美
走向了时尚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