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无论中央媒体聚焦楚雄非遗,还是楚雄非遗与文创产品、研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与大众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
滇中楚雄,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楚雄各族群众用勤劳智慧创造了古老的语言文字,悠远的史诗传说,智慧的彝族十月历法,绚丽的彝族服饰,动人的歌舞,独特的彝医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充分彰显了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展示非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创新传播和表达方式,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建立“非遗工坊”“非遗传习馆所”“非遗传承基地”,打造非遗品牌,促进非遗与旅游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楚雄州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文塑旅,发展文化旅游,通过举办火把节、赛装节、彝族年等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文商旅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持续传承创新与发展。要提高公众参与度,在全社会开展非遗教育,将非遗有机纳入教育体系,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等群体进一步学习非遗传统文化,确保后继有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应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要加强传承人培养,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改善传统艺术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对优秀传承人给予荣誉和经济支持。要利用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宣传非遗文化,增加非遗的社会“曝光度”。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大胆“走出去”,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交流经验,提升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认知度。同时,严格实施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权属和保护规则;落实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政策,激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非遗保护成效,为开展后续工作制订科学规划。(记者 李薇薇)